約莫在二戰後,幾個歐洲國家發展出一種慈善及盈利混雜的二手衣商業模式,尤其以比利時、荷蘭、丹麥、瑞典等國為甚,它們在信箱裏塞入捐獻二手衣的廣告,將蒐集來的二手衣以噸為單位賣給下游買家,而下游買家再以公斤為單位賣給顧客。除了地利之便,比利時還擁有密度最高的成衣工廠,布魯塞爾因此成了這些貨物的集散地。此外,比利時因國家小,不像大國如德法,人們經常因工作或求學移動頻繁,許多家族皆居住於同一個村鎮,世代相傳保存了許多古老的東西。
布魯塞爾市中心靠南,有個擁有 180 年以上歷史的跳蚤市場(Flea Market at Jeu de Balle),營業時間從凌晨 3 點至中午 12 點,全年無休,據說即便是打仗期間也不歇業。比起歐洲各大城市的跳蚤市場規模,這裏走小而美路線;賣家多為專門「清空房子的人」──當有人死去時,人們會打電話請這群人來處理,因此他們所販售的商品,也就是所謂的「遺物」。華人或許會感覺有些難以接受,但對歐洲人來說,卻是便宜的寶藏。
「你可以說我過時,但我從不在網路上買賣,因為我相信復古衣著是一種『感覺』的商業,你一定要親自來摸摸這些布料,『感覺』這些衣服才是真實的。」老闆 Michel 邊帶我看著店裏最老的衣服區邊和我說。若是把 Modes 比喻成「活的博物館」,絕非言過其實,這裏的衣服最早可追溯到19世紀末,即使是超過百年的衣服皆鼓勵試穿。我在店裏深切地感受到一種由心而生,難以言喻的,柔軟卻豐厚的感動。
「我深深著迷於當時興起的早期現代主義,那時設計製造的產品幾乎都是以『永遠』使用為前提,每個零件及結構後所乘載的目的與哲學都極具人性、巧思及深度,而這些卻是現在我們所生活的社會裏極缺乏的。」我和老闆 Dan 喜歡坐在店門口一張非常破舊的長板凳上聊天,「我很喜歡觀察每當我說出這些燈的價格時客人的反應,總覺得既諷刺又有趣,從每個客人的反應你可以發現他們如何衡量『價值』,發現什麼東西是他們所看重的。」透過這些話,可以感覺在修理燈之外,他似乎也嘗試修復著一些被這個社會拋棄的價值。